“未來指揮家五周年精選”專場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廳上演
2015-06-10 10:49:24
相關案例:
<%=link%>
本文標簽:上海墻體廣告策劃
上海墻體廣告策劃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音樂界培養一名指揮,可能比建一支樂團更難。普通人或許想不到,國內指揮教學的傳統模式是靠兩臺鋼琴來模擬整支樂團,因為沒有樂隊可供學生指揮。前天晚上,上海音樂廳卻上演了一場“未來指揮家五周年精選”專場音樂會,8名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大學生輪番走上臺,執棒指揮70人左右的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這樣的培養模式,國內獨有、世界少見。
首次登臺緊張到腿抖
從芬蘭第二國歌《芬蘭頌》,到貝多芬《第六交響曲》,再到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陶樂的獨奏華章,指揮系學子面對名曲名家,毫不怯場,一氣呵成。
這已不是他們首次登臺。參演學生均優中選優,獲選比例是8比1。“好苗子”不放過任何一次演出機會,就拿研三學生薛源來說,幾年前,他就實現與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的首次合作,他至今記得當時自己緊張到腿抖。如今,薛源已在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中斬獲金獎,以及最受樂團喜愛獎,正計劃赴維也納深造。比起其他申請者,他給對方的入學材料是指揮真實音樂會的影音碟片。
“雙鋼琴”如紙上談兵
陳燮陽、張國勇、湯沐海、譚利華、余隆、閻惠昌、葉聰……一段時間內,中國各大音樂團體的音樂總監、首席指揮幾乎全部來自上音指揮系,這個上世紀50年代建立的院系曾被譽為“中國指揮家的搖籃”。
然而,連上海歌劇院原院長、著名指揮家張國勇也承認,自己畢業留校后才有了真正的“第一場指揮”。在這個很特殊的音樂專業,入行前十年極為艱難,新指揮往往是打下手,比如主指揮不在臺上時,才能上場一展身手。
多年來,全國各地音樂院校指揮專業的教學培養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一名老師手把手地教,另兩名老師各彈一部鋼琴,以“雙鋼琴”模擬樂團不同音區。“想象一下,這里是圓號,那里是長笛……”指揮教師就這樣引導學生想象面對整個交響樂團。可說到底,他們眼前的還是鋼琴,有點紙上談兵。
上音藝術處處長陳明說,一個指揮不僅需要了解所有樂器,還需要有領導氣質與掌控能力。盡管這種“3對1”已堪稱精品教育,但指揮系學生還是難以獲得指揮實踐機會。
培養將帥之才得靠實戰
培育將帥之才,必須讓他們盡早“有仗可打”。為了每年18名左右的指揮系學生,學校不惜代價邀請各種樂團、租用場所,搭起“指揮實習”舞臺,并得到上海文教結合工程資助。
五年來,他們以這種方式舉辦了30多場未來指揮家系列音樂會,合作樂團包括上海、浙江、青島、重慶交響樂團以及上海歌劇院合唱團等。差不多每學期一場,每年公演兩場。
前晚上臺的8名學生指揮中有3名女生,維吾爾族學生卡得麗婭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上音指揮系男女幾乎各半。卡得麗婭自信地說:“指揮家不是按照男生或女生來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