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一普通農民30年寫下2千多首詩 多次獲獎
2014-11-24 15:18:12
相關案例:
<%=link%>
本文標簽:陜西墻體廣告
陜西墻體廣告 拿起筆,他是詠物言志、談論時政的詩人“阿Q”;放下筆,他是一名勤奮實干、為了生計奔走的農民。這是李銀倉近30年日子的實在寫照。
口袋中總裝下筆和紙 一有創意就寫下來
“每逢過節,端起飯碗/爸爸音容浮眼前/淚燒紙錢/天堂含笑不再愁吃穿。勞累了終身,新麥豐盈/苦笑沒吃上一口/放手床前/兒女沒法補償留惋惜。”這是李銀倉2013年參賽“山東華工磚機杯”全國詩篇大獎賽的作品《爸爸,我好想你》節選,被修改談論為“詩意憨厚,天然去雕飾”。
本年50歲的李銀倉,家住千陽縣城關鎮段家灣村,高中畢業后便參了軍。上學時嚴重偏文科的他在兵營中參加了大學言語函授課程,并在一次閱覽中看到了《詩的竅門》這本書,漸漸地,他對寫詩產生了愛好。出于對魯迅的敬仰,李銀倉以小說中的人物“阿Q”作為自己的筆名開端了創造,“美夢成真,笑進兵營,夜晚快樂常失眠。躍躍欲試,全國保太平”,“刑場保衛真理,昂頭不怕死”,這些詩句都是李銀倉在兵營中的實在感觸。
1983年,李銀倉退伍回家,為了生計,他去南京、西安等地打工,當過文秘、建筑工人,日子好多艱苦,但李銀倉從未離開過詩篇。他說:“再苦的日子,有了詩意,就不覺得苦了。”1989年,李銀倉宣布了處女作《燈籠》《樹根》。自此,李銀倉一發不可收拾,不管是在建筑工地,仍是在工廠車間,或者是在農忙回家時,李銀倉都會在口袋中裝著一支筆、一張紙,一旦有創意時,就立刻寫下來。本年6月18日,回家收麥子的李銀倉就在一天內寫下了《馬年夏收》《種糧難》《割麥》等三首《馬年夏收》組詩。
出門打工必帶詩稿
“他愛寫詩,他的詩很天然,和別人不一樣。”同為寶雞詩詞學會會員的千陽縣縣志辦趙群說。銖積寸累,李銀倉現已寫下了2000多首詩篇,900多首詩篇被《詩友》《南國詩報》《新詩篇》《寶雞詩詞》等全國七十多家報刊選用,先后20次在全國性詩篇競賽中取得榮譽。
他把創造的每一首詩篇都當作“瑰寶”,一一謄抄在A4紙上,按照年份裝訂成冊。在李銀倉家中的茶幾下就擺放著八本詩篇冊子,每本詩篇冊子至少有兩公分厚。翻開冊子,白皙的紙張與牛皮紙封面形成鮮明對比,紙張上的筆跡剛勁有力,每句詩篇大多為七字,形似古代絕句,讀起來雖不太押韻,但言外之意透露著樸素。其中有思念爸爸的悼亡詩,有反映不正之風的諷刺詩,有表達美好愿望的抒發詩,有以小見大的哲理詩,而更多的是借物抒發的詠物詩,雪花、晚霞、油菜花、小狗……這些日子中習以為常的事物,都成了詩中“主角”。“從我記事起,就曉得我舅舅愛寫詩,他外出打工不帶行李都可以,詩稿之類的是必帶的。舅舅50歲了,仍是獨身,家庭條件也不好,是詩篇讓他對日子充滿了熱心。”在陜西科技大學讀書的張瑞說。
再次聯絡李銀倉時,他現已去了西安打工,電話那頭機器的轟鳴聲掩蓋不住他提起詩篇時的振奮之情。關于今后的計劃,李銀倉說,“想近一兩年出一本詩集,可是經濟條件還不答應,雖然詩篇沒有改變我的日子現狀,可是實現了我寫詩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