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宿遷的翁同龢紀念館,位于長江下游三角洲上。翁同龢紀念館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地帶。這里的建筑是明清的古建筑。
翁氏故居占地面積廣達六千平方米,總建筑面積在三千平方米左右。其建筑設計遵循我國古代官紳住宅以中軸為主的形制格局,分東、中、西三大部分。中部由大門進入后,沿中軸線依次為門廳、轎廳、綵衣堂、后堂樓和雙桂軒等,共為七進。其中轎廳為歇轎與備茶之用,綵衣堂為迎賓與舉行婚慶壽慶等禮儀之用,后堂樓與院子為主人及其家人居住生活之用。中軸線建筑的東西兩側設有“避弄”走道,以防火災,并作為每逢主人在綵衣堂迎賓時,家中婦孺、仆役出入避開廳堂方便之用。東側避弄即為故居的東部區,該區臨巷開有側門,入門后依次布局有照墻、玉蘭軒、知止齋及小院等,此為主人藏書和書房及接待賓客之所。江蘇宿遷墻體廣告公司了解到西側過避弄為西部區,亦有門臨巷。入門依次布局有思永堂、晉陽書屋、柏古軒、明廳等。曾為翁心存三子翁同爵居所。其間回廊曲折,建筑形式豐富多樣,布局因地制宜,變化生動,富有情趣。其西側,昔有桑氏“小南園”園林勝景,顯示了明清江南居住建筑布局規謹而又有生動變化的特點。因此,翁氏故居的建筑,不僅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代官紳大族住宅以縱向中軸布局為主,配以左右兩側橫向布局展開為輔的傳統建筑格局,而且也反映出江南古代居住建筑因地制宜、正中求變、富有居住環境情趣的空間布局美,是國內完整體現明清時期江南名門望族住宅特點的典型代表。
綵衣堂坐北面南,位于翁氏故居的第三進,為故居的主廳。江蘇宿遷墻體廣告公司了解到明代弘、正年間為桑侃宅,堂名“森桂”,因其子相繼登科故名,后易名“叢桂”。翁心存購得后,經擴建修繕,更名“綵衣堂”,取自二十四孝中老萊子“彩衣娛親”之意,作為孝養母親之所。
綵衣堂為今日國內存世不多、保存完整的明代廳堂建筑,彌足珍貴。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其建筑結構為五架梁并軒前后廊九架椽屋,硬山五脊頂,此建筑用材碩壯,畫梁雕棟,氣勢恢宏,為明代晚期建筑。
江蘇宿遷的翁同龢紀念館和綵衣堂都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其建筑也是具有科學和藝術的價值,受到人們的推崇和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