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安順墻體廣告 11月14日電 (劉鵬 何珊)“在中國喀斯特石漠化山區,如何加強生態建設,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多年來,
貴州在這兩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而且成效顯著。”14日,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草)工程管理中心總工程師劉再清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貴州在中國的扶貧開發工作上做了巨大貢獻,特別是在喀斯特地區,因地制宜,種草養畜的“晴隆模式”充分體現了生態修復和扶貧開發、農民增收的有機結合,續寫石漠化脫貧致富的新篇章。
11月14日,首屆“晴隆羊”產業發展暨“西南草都”建設國際論壇在
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舉行。會上,眾多業界專家對
貴州的生態扶貧以及黔西南在喀斯特地區實現生態修復和脫貧致富協調發展的探索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認為,“晴隆模式”經驗值得在全國推廣借鑒。
晴隆縣地處
貴州省西南部,云貴高原中段,這里山高、坡陡、谷深,巖溶發育強烈,是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區域,全縣25度以上坡耕地占土地面積的65%,農業生產條件惡劣﹐嚴重制約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2000年,國家實施草地生態畜牧業產業化科技扶貧項目,晴隆縣搶抓機遇,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實施草地生態畜牧業產業化科技扶貧,在陡坡巖溶山地開展人工種植優質牧草,養殖優質肉羊。“因地制宜,靠人工種草養羊,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扶貧效益同步發展的模式,這就是‘晴隆模式’。”該縣委書記姜仕坤說。
如今,在晴隆的山山嶺嶺,多種牧草共生共榮,綠色逐步覆蓋了裸露的石頭,山變綠了,地有生機了,生態不再脆弱,有效遏制石漠化蔓延,明顯改善生態環境。同時,該縣現已種植人工草地48萬畝,改良草地30.8萬畝,養羊50余萬只,建成88個肉羊基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07個,發展養殖大戶1564戶,輻射帶動2.41萬戶10萬多人參與種草養羊,戶均年收入3萬元。
“‘晴隆模式’探索出了一條巖溶山區種草養畜與扶貧開發、石漠化治理相結合的路子,較好的破解了生態脆弱地區
農村貧困與生態退化惡性循環的怪圈,成為
貴州喀斯特山區扶貧開發的新奇跡。”
天津奧群牧業有限
公司董事長陳華贊嘆道。
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副主任劉加文認為,“晴隆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產業發展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成功道路,在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學習借鑒意義。并建議要進一步升級“晴隆模式”,注重在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方面,進一步理清黔西南草都建設及羊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堅定發展的信心和決心,為中國南方地區生態保護與草牧業發展闖出一條新路。
黔西南州委書記張政表示,黔西南在生態扶貧、產業扶貧上,將大力發展山地高效農業和山地生態畜牧業,打造以中國“西南草都”為代表的山地品牌、以“睛隆羊”為代表的生態晶牌,按照草畜結合、以地定草、以草定養、以草定畜、以畜定產、以產定城的思路,讓農戶因地制宜,宜養則養、宜種則種,通過發展山地高效特色產業實現同步小康。(完)